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激活全域中医药资源!北京为啥重点打造地坛文化节和中医药文旅消费季?

发布时间: 2025-05-26 09:56:47 文章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致力于提供卫生健康、中医药行业新闻动态、宣传国家卫生政策、发布中医药文化、健康科普知识为主的卫生健康、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是为广大卫生健康、中医药工作者当好时代榜样的追随者和记录者,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

5月23日,第十八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暨第十七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隆重开幕,同步启幕的还有“京彩四季・京彩中医”中医药文旅消费季——


从地坛公园的文化盛宴到全市16个区的特色实践,从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到数智中医的创新突破,北京正以系统思维构建起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首都范式”,让中医药这汪“活水”真正流动起来浸润京城。


“北京中医药资源十分丰富,依托地坛文化节和中医药文旅消费季,就是要将全域中医药资源盘活。”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罗增刚说,北京地坛文化节从最初的中医药文化展示平台,蝶变成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风向标”,正在成为中医药文化的“展示窗”,产业创新的“试验田”和京津冀区域协同的“连心桥”。


一节:非遗与数智共舞打造中医药“风向标”


已走过16个春秋的北京地坛文化节,早已成为北京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金字招牌”。本届地坛文化节以“百草飘香润生活,中医药伴您健康行”为主题,在地坛公园开设非遗传承区、创新数智区、津冀特色区、健康服务区、文化市集区五大主题区域,通过“文化科普+科技互动+健康服务+消费体验”等形式,聚焦中青年消费群体热点。


在地坛公园银杏大道非遗传承区,8个非遗展区汇聚多元非遗项目,将尽显传统文化魅力。长春堂展示中医药文化及传统炮制技艺,自制药品展现深厚医药价值;吴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艺作为世界级非遗,以独特工艺吸睛;建昌帮药业呈现省级非遗炮制技艺;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同样是一大亮点。同时,长春堂“顺时而饮”以节气草本饮品创新融合传统与现代;北京中药炮制技术博物馆借现代手段展示中药文化;白塔寺药店用 “中药非遗文创”产品,探索文化传播新方式,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新。


为了使非遗“活”起来,作为文化节东道主的北京市东城区率先开展中医药非遗诊区建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门诊部3家医疗机构设立特色诊区,将宫廷理筋术、马氏股骨头坏死疗法等非遗项目融入临床诊疗。


北京市东城区将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非遗优势作用,通过推进中医药非遗诊区的技术革新、文化传播和系统性保护,持续守护百姓健康,推动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在创新数智区,以科技赋能中医药,呈现出技术融合创新、体验方式革新、人文关怀爱心三大亮点。深圳问止中医“中医大脑”借AI辅助诊疗、本草印象用VR/AR打造沉浸式本草科普,艾天下智能艾灸设备等中医药领域前沿科技公司将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带来独有的中医药科技体验。此外,数字化打卡兑换与后勤智能管理,让文化节兼具科技感与人文关怀,推动中医药文化焕发新生。


“中医药数智消费小屋”也同步上线,游客扫码进入“云游商城”,可购买智能艾灸盒、体质调理茶饮等产品,现场设置的“无人售药机”更可提供24小时中药代煎配送服务。


在健康服务区域,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眼科医院以及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等22家医疗机构“一号难求”的主任医师亲自坐诊,为游客提供义诊。


此外,中医特色护理体验、文创产品展示、中医药文化制作体验以及养生粥和代茶饮品尝等环节,让居民在欢乐的氛围中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


一季:疏通全域中医药资源“活水”


如果说文化节是集中展示的“舞台”,那么“京彩四季・京彩中医”中医药文旅消费季则是疏通首都全域中医药 “活水”的阀门。


自5月启动以来,北京市16个区“各显神通”,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工作,并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消费活动,让中医药文化在京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此次中医药文旅消费季的启动是全域覆盖,重在打造北京文旅消费新场景。”罗增刚说,“北京市16个区联动辖区内商圈,举办中医药文旅市集,融合中医药、非遗、文创、演艺与夜经济元素,通过灯光氛围营造与沉浸式互动,打造集文化体验、健康消费、科普传播于一体的中医药文旅消费新场景。”


核心城区重在打造文化传承与创新高地。西城区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推出“中医体质辨识服务”,运用大数据分析市民体质特点,将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提升了中医药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海淀区打造“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展”,集中展示了清华长庚医院研发的“中药透皮给药系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智能艾灸设备”等创新成果,充分展现了核心城区在中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


朝阳区在中医药文化传播方面成绩斐然,打造了“亮马河畔说中医”等系列文化传播品牌。合生汇举办的中医药文化市集“养生&养心局”,吸引了北京按摩医院、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参与。


丰台区则在丽泽商圈举办“中医药文创市集”,联合中央美术学院推出“本草纲目”主题插画、中药香薰等文创产品,探索出中医药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石景山区围绕西山文化带,举办“西山中医药文化季”。将中医药文化与西山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相结合,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另外,部分区域重在打造中医药产业融合与健康惠民活动。顺义区依托北京国际鲜花港,打造“药用花卉主题园”,种植金银花、薰衣草等50余种药材,并推出“花茶DIY”“药香冥想”等体验项目,形成了独特的康养旅游模式。


昌平区在龙脉温泉景区举办“中医药康养嘉年华”,推出中药泡浴、艾灸理疗等10余项服务,并结合景区资源打造“温泉+中医药”特色线路,为市民提供体验中医药康养的好去处。


房山区在燕山地区启动“中医惠民生 健康燕都行”活动,组织10家医疗机构开展义诊、中医药特色疗法体验等活动,切实将中医药服务送到百姓身边,提升了居民的健康获得感。


生态涵养区重在打造中医药文旅融合发展。门头沟区在潭柘寺镇打造“中医药文化示范街区”,整合潭柘寺药局历史资源,推出“禅意药香”体验项目,将中医药文化与古镇旅游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平谷区依托“丫髻山道教文化”,举办“素食药膳研讨会”,开发“太极+药膳”养生套餐,推动“中医药+道教文化”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康养品牌。


怀柔区在雁栖湖国际会都举办“中医药国际论坛”,邀请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代表共商中医药国际化路径,促成5个国际合作项目签约,充分发挥了生态涵养区的国际交流平台作用。


密云区则在弗农小镇举办“中医药文化・文旅消费主题集市”,设置药食同源体验区、非遗技法互动区,吸引周边村民参与文创产品制作,既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又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延庆区结合世园会资源,推出“本草植物展”,展示100余种珍稀药材,并配套举办“中医药知识闯关”亲子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中医药知识,提升了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喜爱度。


通州区以大运河文化为纽带,举办“运河中医药文化节”。串联运河沿线的中医药文化景点,推出运河中医药文化旅游线路,游客可乘船游览运河,感受中医药文化与运河文化的交融。


一节一季:硕果盈枝织就传承网络


历经耕耘,北京地坛中医药文化节早已成为北京的一张亮丽“名片”,在中医药文化传播、健康服务提供、产业创新推动及区域国际交流等方面硕果累累。


文化传播成效显著。文化节借助多样形式,让中医药文化触达大众。从展示中医药古籍、器具,到举办科普讲座,再到开展健康文创DIY活动,不断激发民众对中医药的兴趣。在2023年,仅健康文创DIY活动就吸引超5000人参与。在文化节的持续影响下,2022年北京市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健康服务扎实惠民。每届文化节,各大医院中医专家齐聚,为市民义诊并提供专业咨询。在2024年活动中,心血管、呼吸等多科室专家3天内义诊超3000人次。现场还设有中医特色护理体验区,开展耳穴埋豆、艾灸等体验活动,同时为民众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给予个性化健康指导。


在区域协同与国际交流上,文化节同样贡献突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设置津冀特色区,促进三地在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医疗服务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国际交流层面,2023年开幕式上,五个国家的留学生通过“岐黄问答”学习中医药知识,文化节相关成果经媒体传播至海外,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本届文化节我们将继续延续往届的深厚底蕴。”罗增刚表示,本届文化节无论在展示形式上还是健康服务上,以及大众聚焦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上,均实现全面升级。未来,北京将会以“一节一季”为经纬,编织起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立体网络,结合“京彩四季・京彩中医”消费季的常态化推进,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医药与科技、文旅、商业等多领域深度融合,为健康中国建设书写令人满意的首都答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中国中医药新闻信息网】采集/撰稿/编发/来稿或转自其它媒体,相关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中医药行业信息内容之目的,不代表【中国中医药新闻信息网】观点,亦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010-53320608,我们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成,谢谢合作!诚邀各类媒体、机构或个人与我们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