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露水在草叶上凝成珍珠,当南迁的雁阵在天际划出道道弧线,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最具平衡之美的日子 —— 秋分。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公历 9 月 22 日-24 日,2025 年秋分为 9 月 23 日(农历八月初二)。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等长,此后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气温下降加快,正式进入气象学上的秋季2025 年的秋分始于 9 月 23 日 2 时 19 分,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80°,将地球上的昼夜精确地分割为均等的 12 小时。这一天,"昼夜均而寒暑平",大自然以最和谐的姿态,为我们展开一幅秋收冬藏的序曲画卷。
秋分三侯
一候"雷始收声"最具诗意。与春分时节 "雷乃发声" 形成奇妙呼应,秋分后雷声渐歇,古人认为这是阳气消退、阴气滋长的标志。从现代气象学角度看,这其实是由于地面温度降低,空气对流减弱,雷电活动随之减少。田野间的喧嚣渐渐沉淀,取而代之的是蟋蟀渐强的鸣唱,仿佛大自然特意调低了音量,让我们聆听生命沉淀的声音。
二候 "蛰虫坯户" 则展现了小动物的生存智慧。随着气温下降,蟋蟀、蜈蚣等蛰虫开始用细土封闭洞口,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准备。这些微小的生灵如同自然界的建筑师,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 "顺应天时" 的生存哲学。
三候 "水始涸" 描绘了秋季特有的干燥景象,河流湖泊的水位逐渐下降,露出的河床仿佛大地的脉络,提醒着人们要开始蓄水防旱。
舌尖上的节气智慧
秋分的饮食习俗蕴含着古人顺应时令的生活智慧。在岭南地区,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族人至今保留着 "秋分吃秋菜" 的传统。这种被称为 "秋碧蒿" 的野苋菜,是大自然赠予的润燥良方,当地百姓将其与鱼片同煮成 "秋汤",俗语云:"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现代营养学证实,野苋菜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确实能起到清肠排毒的作用。
江浙地区则流行 "秋风起,蟹脚痒" 的食俗,肥美的大闸蟹成为秋分餐桌上的主角。而岭南客家人除了秋菜,还会煮汤圆 "黏雀子嘴",将汤圆叉在田间,寓意黏住鸟雀嘴巴以防啄食庄稼,这充满童趣的习俗背后,是农耕文明对丰收的珍视与期盼。
五白养肺:秋分养生的阴阳之道
秋分时节养生讲究 "阴阳平衡",中医理论认为 "秋属金,金主肺",此时宜多吃白色食物滋养肺阴。广安门医院推荐的 "五白汤" 堪称应景良方:
- 蔬菜汤版
白萝卜清热化痰、白菜增强体质、豆腐补充蛋白、白木耳滋阴润肺、百合养心安神,慢火炖煮后便是一碗润燥佳品
- 粥汤版
山药、薏米、银耳、百合与莲子同煮,健脾养胃又滋补
- 进阶版
养生不仅在于饮食,秋分后应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注意添衣保暖,尤其要护住腰腹和脚部,避免 "秋凉伤胃"。清晨可进行简单的吐纳练习,吸入清新空气,呼出郁积浊气,顺应秋季 "收敛" 的特性。
从秋社到丰收节:延续千年的喜悦庆典
秋分自古便是庆祝丰收的重要时刻。古代民间有 "秋社" 祭祀活动,村民聚集在土地庙前,用新收的谷物酿酒宰牲,祭祀神灵感谢馈赠。这一传统在当代演变为 "中国农民丰收节"——2018 年起,国务院将每年秋分设立为这个全国性节日,让农耕文明的喜悦有了更隆重的表达。
2025 年的丰收节将是第八届,各地会举办民俗表演、农事竞赛、美食品鉴等活动。从兰考的主会场到遍布全国的乡村舞台,亿万农民用最质朴的方式庆祝劳动的成果。正如宋代诗人谢逸在《点绛唇》中所咏:"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丰收的喜悦与桂花香一起,弥漫在秋日的晴空下。
秋分三问:关于平衡的生活启示
站在这个昼夜均分的节点上,我们不妨思考:如何在忙碌与休憩间找到平衡?如何像蛰虫那样为未来积蓄力量?如何如大地般感恩耕耘、珍视收获?或许答案就藏在秋分的智慧里 —— 既要像秋收的谷物般饱满充实,也要如秋水般澄澈宁静。
今日不妨试试 "竖蛋挑战",据说秋分这天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鸡蛋更容易竖立。成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节气的魔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秋分习俗或竖蛋成果,让我们一起在这个平衡之日,收获属于自己的圆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中国中医药新闻信息网】采集/撰稿/编发/来稿或转自其它媒体,相关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中医药行业信息内容之目的,不代表【中国中医药新闻信息网】观点,亦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010-53320608,我们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成,谢谢合作!诚邀各类媒体、机构或个人与我们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