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协会动态 >
协会动态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丨一朝秋暮,遍地霜华

发布时间: 2025-10-23 09:26:40 文章来源: 本站
致力于提供卫生健康、中医药行业新闻动态、宣传国家卫生政策、发布中医药文化、健康科普知识为主的卫生健康、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是为广大卫生健康、中医药工作者当好时代榜样的追随者和记录者,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18 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 10 月 23—24 日交节,当太阳到达黄经 210° 时即为霜降。它的到来,意味着气温持续下降,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冷空气活动愈发频繁,万物开始从繁茂走向萧瑟,预示着冬季即将来临。

一、节气核心特征

(一)霜的形成与气候特点

霜降的核心标志是 “霜” 的出现。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低温条件下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通常形成于晴朗、微风、地面温度低于 0℃的夜间或清晨。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降至 10℃以下,北方地区可能出现初霜,南方地区则进入深秋的寒凉阶段,雨水减少,空气湿度降低,天气以晴冷干燥为主。

(二)物候现象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

  1. 一候豺乃祭兽
    此时豺狼等野兽开始大量捕猎猎物,将食物储存起来以备过冬,古人观察到这一现象,称其为 “祭兽”,仿佛在举行祭祀仪式。
  2. 二候草木黄落
    气温持续下降,草木失去生机,叶片逐渐枯黄、脱落,大地呈现出萧瑟的秋景。
  3. 三候蜇虫咸俯
    各种冬眠的昆虫纷纷潜入洞穴,蜷缩起来停止活动,进入蛰伏状态,以躲避寒冷的冬季。

二、农业与生产


霜降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节点,核心任务围绕 “收、藏、防” 展开:

  • 秋收收尾
    北方的玉米、大豆、高粱等秋收作物基本收割完毕,南方的晚稻进入成熟收割期,农民需抓紧时间抢收,避免低温霜冻对作物造成损害。
  • 冬麦播种
    华北、西北等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确保种子在土壤封冻前扎根发芽,为来年丰收打下基础。
  • 果蔬保鲜
    白菜、萝卜等秋冬蔬菜进入收获和储存阶段,部分地区会通过窖藏、腌制等方式保存蔬菜;果树则需进行修剪、涂白,防止冻害和病虫害。
  • 农田管理
    对收割后的农田进行深耕翻土,既能疏松土壤,又能冻死土壤中的害虫卵,为来年耕种做好准备。

三、民俗文化

(一)赏菊

霜降时节,菊花盛开,古人认为菊花能抵御寒霜,是坚韧品格的象征。因此赏菊成为霜降重要的民俗活动,各地会举办菊花展,人们结伴赏菊、咏菊,感受深秋的雅致韵味。

(二)吃柿子

民间有 “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 的说法,霜降前后柿子成熟,口感香甜软糯。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人们认为此时吃柿子能抵御寒冷、补充营养,同时柿子也寓意着 “事事如意”,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三)登高

霜降时节天高气爽,适合登高远眺。古人认为登高能强身健体、开阔心胸,同时也有 “避灾祈福” 的寓意,如今这一习俗演变为人们亲近自然、享受深秋美景的休闲方式。

(四)进补

霜降是秋冬交替的进补时机,民间有 “霜降进补,来年打虎” 的谚语。此时人们会根据地域和体质差异选择进补食材,北方多吃羊肉、牛肉等温热性肉类,南方则偏爱鸡肉、鸭肉搭配山药、百合等食材,以增强体质,抵御冬季严寒。


四、养生要点

(一)防寒保暖

霜降后气温骤降,需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注意腹部、背部和脚部的保暖,避免寒气侵入引发感冒、关节疼痛等问题。

(二)润燥养肺

秋季气候干燥,霜降后干燥程度加剧,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咳嗽等症状。饮食上可多吃梨、百合、银耳、蜂蜜等润燥养肺的食材,同时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三)调整作息

遵循 “秋冬养阴” 的原则,适当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储存能量,适应季节变化。

(四)适度运动

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既能增强体质,又能促进血液循环,抵御寒冷。


五、诗词与谚语

(一)经典诗词

  • 唐・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描绘了霜降时节枫林被霜染透的绝美秋景。
  • 宋・陆游《霜月》:“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惊鸦时一鸣,草露滴秋冷。” 勾勒出霜降之夜的清冷与静谧。

(二)实用谚语

  • “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反映了古人通过霜降是否结霜预测来年收成的经验。
  • “霜打蔬菜分外甜”:低温霜冻能促使蔬菜积累更多糖分,提升口感。
  • “霜降不摘棉,霜打莫怨天”:提醒棉农及时采摘棉花,避免霜冻造成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中国中医药新闻信息网】采集/撰稿/编发/来稿或转自其它媒体,相关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中医药行业信息内容之目的,不代表【中国中医药新闻信息网】观点,亦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010-53320608,我们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成,谢谢合作!诚邀各类媒体、机构或个人与我们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